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中国政府已同意在未来5年内将每年的国家研发预算增加7%。随着国际学术联系形势日益紧张,中国正试图减少对西方的科研依赖。
今年中国“两会”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中计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这表明中国的研发支出到该规划期末时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8%,与2019年美国的支出大致相当。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两会”上发表讲话时说,该决定是在国际动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做出的。 “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他说:“(我们在)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
位于华盛顿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国实力项目的研究员邦妮·陈(Bonnie Chan)和布莱恩·哈特(Brian Hart)称,对中国而言,赶超全球各地的创新领导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他们告诉泰晤士高等教育:“从历史上看,中国高校与公司之间的研发联系较弱,尤其是与美国相比,后者拥有繁荣的生态系统,其中大学研究通常由公司资助或最终能走向商业化。”
“在中国发展和完善类似的生态系统将需要时间,而且不会一蹴而就。因此,政府研发支出的稳定增长更有可能在中长期有助于增强中国顶尖大学的竞争力。”
他们继续说,更多经费也可以“减少他们从国外或国际公司和机构寻求资助的需要”,而研究人员的薪资和机会的增加可以消除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人才流失。
但是,如果西方国家继续限制研究合作,“更多的中国政府资金可能也无法弥补损失”。
尽管可以预料将有许多资金投入到高校中,该规划纲要并没有对于资金将如何分配的细目分类,而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资预计将从总研发支出的6%提高到8%。
基础科学研究传统上是由中国高校来推进的。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将基础研究称为“国家实现科技自给自足的关键”。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新加坡校区的策略学教授伊归仁(Quy Huy)将新的研发支出预算比喻为构建“硬件”,并将其形容为“必要的”。然而,他继续说,“要在可持续基础上进行有影响力的创新,这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对‘软件’进行投资。”
伊归仁教授说:“各国都需要建立一个人才可以反思和质疑所学知识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可以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用长远的眼光来培养深刻智识,而不是为了短期收益而仅仅应用和完善现有的知识。”
“高等教育部门必须有能力召集大量专业人员,他们可以借鉴不同观点并加强多国合作,而不必依赖单一的主导观点。”
他说,中国的科研投入可能会在海外产生连锁反应。“这一决定可能对基础研发工作和高级人力资本的发展产生重大激励作用,不仅将影响中国高等教育部门,还有许多在研发、思想领导力和创新等方面相互竞争国家的高等教育部门。”
joyce.lau@timeshighereducation.com
本文由Liu Jing为泰晤士高等教育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