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莲视频

高校竞争激烈,中国严格规范大学更名

<榴莲视频 class="standfirst">专家表示,大学更名热潮是高校竞争加剧和学科重点转移的证据
九月 28, 2020
Two workers clean billboards outside a shopping mall in Beijing
Source: Getty

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中国教育部日前公布了一项,禁止各高校在新名称中使用某些特定单词。专家认为,大学更名热潮体现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继续向市场化体系的转变。

教育部在这份简短的文件中列出了“原则上”大学在更名时禁止使用的词汇,比如“中华”或者“国际”字样、“华北”等地域指示名称、已注册商标以及国际高校名称的中文翻译。该暂行办法还要求,一所大学在两次更名间至少须间隔10年。

根据澎湃新闻2019年的,在1981年至2017年间,约90%受访中国高等教育机构(1241所中的1118所)曾经更名。

今年发表于《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4月刊上的一项对2005年至2015年间522所中国大学名称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重新命名通常不会显着提高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尽管依据不同类型的更改会带来一些变化。

从“学院”升级为“大学”,或者在大学名称中加入更广泛的地域名,往往会吸引更好的候选人。

该论文的合着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瑞明告诉泰晤士高等教育:“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更名’就成为了一种颇为重要的竞争方式。”

“当一个学校的原有名称可能为其带来发展的局限性时,尤其如此。”

刘教授说,品牌重塑与更广泛的社会转型相关:“伴随着改革开放,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了很大的变革,相应地,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国内各大高校的苏联式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于新的社会经济改革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过于专业化的体系和缺乏交流的教育体制,会使学生们的知识面较窄、创新能力不足,很难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刘教授介绍道,许多高校意图将科学、医学、商业和法律等“时髦名词”加入新校名中,以标示自己的热门学科特征。这些方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广阔,政府在各个层面给予的支持力度也较大。比如,上海水产大学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主管研究的副院长杨锐(Rui Yang)告诉泰晤士高等教育,该个领域也与高校的“地位相关”。

“在中国大陆,这一直是一个议题,因为几乎所有大学都希望成为大型综合院校并提供更高水平的学位。”他说:“至于名称,这些大学希望它听起来响亮,因此首选‘全国’、‘中国’或‘中华’。”

杨教授认为,教育部想要实施一些规范措施是“绝对可以理解的”。

自中国开放市场并在1980年代初起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后,大量高校开始更名。地方政府鼓励高校选择听起来更现代、更有声望的名称,但似乎有些学校管理层在遵从这一指示上走得太远了。

2017年,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尽管如此,据,仍有46所高校在2018年成功更名,主要从“职业学院”升格为“学院”或从“学院”升格为“大学”。

joyce.lau@timeshighereducation.com

Jing Liu对本报道亦有贡献。

请先注册再继续

为何要注册?

  • 注册是免费的,而且十分便捷
  • 注册成功后,您每月可免费阅读3篇文章
  • 订阅我们的邮件
注册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read this article.
<榴莲视频 class="pane-title"> 相关文章
<榴莲视频 class="pane-title"> 相关大学
ADVERTISEMENT